首先来看上证指数在97年头部1510点及99年头部1756点的价格特征:1510点之前的重要顶部,即96年12月1258点之后,回调的底部为855点,855+(1258-855)×1.618=1507,与实际高点误差3点;1510点见顶后,回调的最低位置在1025点,1025+(1510-1025)×1.5=1753,与99年的头部相差3点。
以上实例即是波段间第一种价格关系:低点+前一波下跌幅度×分割参数=未来顶部,或高点-前一波上升幅度×分割参数=未来底部。
同样以1510为例:94年上证指数曾有一波上升行情,其低点在325,1052点结束。325+(1052-325)×1.618=1501,与下一波上升行情的顶部1510相差9点。此例体现了波段之间的第二种价格关系,即:
低点+第一波上升幅度×分割参数=第三上升波的顶,或高点-第一波下跌幅度×分割参数=第三下降波的底。
这是主要的两种波段间的价格关系。在波浪理论中,艾略特曾提出过一些预测未来波浪幅度的技巧,其中包括:3浪(C浪)幅度为1浪(A浪)幅度的1.618倍或2.618倍。这即是波段间的第三种价格关系。所不同的是,1.618倍及2.618倍仍属分割参数,实际运用时须灵活运用。如99年6月1756点至99年末1341点的回调,A浪在99年7月1471点结束,跌幅285点,C浪从1695点至1341点,跌幅354点,285×1.236=352,与实际跌幅相差2点。
价格的计算误差最大不应超过1%。
由于分割参数都是由1按黄金分割比例向外演化,加之以上波段间比例关系的特性,价格走势很多出现共振的情况。因此,有时循环顶部(或底部)之间的差价也会对下一个底部(或顶部)产生影响。只要这个差价足够大,也应在分析之列,只是其重要性稍逊而已。